作者:桂凡凡
工作单位:秀山县孝溪乡扶贫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
“妹,明年再来我家吃泡汤啊!”联想起去年春节前夕,在帮扶户杨玉平家门口的临别场景,我常常感怀不已。帮扶户自然和善的笑容和热情真诚的邀约,是不是代表我已经被他们认可和接纳?回想起初识的惶恐、无措和胆怯,我渐渐明白,无论语言、地域多么千差万别,只要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以一颗“儿女”之心与之相处,急之所急,盼之所盼,就能够赢得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忐忑:下村摸排频遇语言尴尬
我是一个湖北人,典型的农村80后,一直怀揣着一份理想在外地求学,在他乡工作。2014年12月,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了美丽的秀山。在我来之前的想象中,大学生村官多是村干部的“跟班”,村里许多事可能都是村干部“撑起”,自己想要做一点有用的工作,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正琢磨着,秀山打响了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枪声”。作为帮扶干部全覆盖中的大学生村官,我根据组织安排,到中心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个闪过我脑海的念头就是,“我都还没熟悉语言啊,群众能听懂我说话吗?”
果不其然,下村摸排的第一天就遭遇了语言尴尬。当我初次跟随驻村工作队入户做摸排调查时,有点担心单独接触我所结对的贫困户,怕一说话就暴露了“外地身份”,而吃群众的“闭门羹”。所以在刚开始的时间里,我都默默跟在大部队身后,努力记忆他们同群众交流的问题,观察他们跟群众说话的神情,甚至暗暗模仿他们说话的语调。
在多次“跟踪”学习、央求队长陪同摸排后,我也大着胆子单独走访了自己联系帮扶的贫困户——留守老人杨玉平。然而,当我扯着嗓子,用蹩脚的方言和她说话时,老人仍然是露出了一脸茫然。看着她眼里的陌生,我觉得那种距离感似乎超出了湖北到重庆的路程,我忐忑的心瞬间纠结成一团乱麻。但在尴尬的交流中,她总是对我报以理解的微笑,那种和善与温暖,又让我鼓起了勇气。
“刷脸”:真诚付出换来老人认可
“怎样才能拉近跟群众的距离?”走访回来后,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本地的干部由于相同的地缘关系,让“同类人”的贫困户自然觉得亲切。对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只有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家人,坚持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赢得群众认可。
走过如履薄冰的最初摸排阶段,我基本掌握了杨玉平家的情况,但我仍坚持每周定期上门,企图靠“刷脸”增强老人对我的熟悉感。
杨玉平今年60岁,丈夫李德广也61岁了,儿子李芳40多岁,大龄“单身”。一家三口就靠父子俩外出打工糊口,李德广由于年龄太大,也只是偶尔做些零碎活路,平时就杨玉平一人在家做点农活补贴家用。为尽快解决儿子的婚事,他们天真地听从了“买新娘”的建议,花掉了辛辛苦苦攒下的8万块钱,但最终因为新娘的出逃,辛苦钱完全打了“水漂”。这一场骗局,让这个原本就紧巴巴的家庭,更加显得飘摇欲坠,全家一下子陷入低迷、失落和无力。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决定尽心尽力让杨玉平家改善状态,特别是让留守在家的杨玉平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往后的日子中,我积极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宣传解释扶贫政策,联系赠送猪崽,帮忙春耕生产……乡上一有最新扶贫动态,我就往她家跑。杨玉平也逐渐认识了我这个“刷脸”的小女生,还亲切地称我“桂妹妹“。
还是去年6月的时候,最热的天气了,我又一次来到杨玉平家。当时已是接近中午的时刻,但是在家没有碰见她。周围邻居告诉我,这个时候她应该还在附近的“盖”上,一般中饭都不回来吃,并给我指了指大致方向。我扬手挡了一下日头,抹开即将流入眼睛的汗水,顺着邻居指的方向走去。在爬过一段坡后,一个正在佝偻身子锄地的瘦小身影出现了,烈日下那个身影那么羸弱,仿佛每一次放下锄头都再也抬不起来似的。我的眼睛一下子酸涩了,这个场景多么熟悉!那不正是我的母亲么,同样是生活在农村,靠在土地里刨食的母亲,无论年纪多大,只要儿女还没安定、家中光景还未改善,就永远不会停下来休息,好像下定决心要耗掉所有心血似的。
我立马跑过去,远远地喊“嬢嬢”,她终于停下动作,站直了身子打量我,待看清来人便迎着我笑起来,皱纹都挤满了眼角。我挽起她的胳膊,恼她大中午怎么不回去休息。“妹啊,家中这破烂光景,我不敢懒啊!”愁容再一次布满了她的脸庞,刚刚明亮了一会的笑脸一下子暗淡了。“是铁人也要休息哩!”我顺手拿走她的锄头扛在肩上,推搡着她往家走,心中五味杂陈。
笃定:以“儿女”之情孝顺“父母”
冰心曾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可看过因为贫困而忧患重重,经过连番打击逐渐丧失生活信心的家庭后,我越发觉得,扶贫光有物质远远不够。自从那天中午把杨玉平劝回家后,我在勤“跑腿”的基础上,决定站在“儿女”的立场上,努力帮助杨玉平家从精神痛苦中走出来。
儿子的婚事,一直是老人心中的一块石头。“嬢嬢,李芳的再婚手续好办,只要先去民政局办离婚,后面一切都没问题了!”当老人和我说出了她的担心后,我认真了解相关规定,咨询了相关法律专业的工作人员后,给老人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让老人心里有了“底”。
“嬢嬢,吃一堑长一智,咱们从头再来嘛,不怕!”
“广叔,在外面工作怎么样,家里又有新帮扶项目了!”
……
下村的时候,我经常和杨玉平老人聊聊家常,陪她渡过一个人生活的时光,劝慰她放松心情。通过长时间的交流,我逐渐感受到了老人的一些“心结”,也尽心尽力帮助她一个一个去克服。在没有下村的日子,我也常和李德广老人通电话,聊他们的工作、聊老人儿子的再婚手续等等。
时间一天天过去,杨玉平家里也渐渐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积满杂乱树枝的院坝,已经被打扫得干净利落,显得整洁宽敞了许多;原来零散的洋芋,现在占据了大半的堂屋,被老人规规矩矩地垒成了堆;厨房边上,还新砌了一口小小的蓄水池……看着这些微小的变化,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今年村里有种植大户种猕猴桃,我去剪了枝,得了不少工钱哩!”
“我的猪都长到200斤了,我想卖了再买一头小猪仔来喂。”
到现在,杨玉平老人看到我,聊得最多的就是她的收入账。就像回家时,父母在我面前算一年的流水账一样。聊天的最后,她总是不忘提醒我“我仔有女朋友了,回来办手续你多教他啊”……每一次听完老人的“唠叨”,我总感觉心里亮堂堂的。
我更加相信,一个有憧憬、有冲劲、有生活温度的家庭,脱贫,是迟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