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汉滨区上下戮力同心、苦干实干、鏖战贫困、逐梦小康,将“拔穷根”与“培新林”有机结合起来,为率先在秦巴山片区实现致富梦想凝聚力量,“三变”改革和新民风建设经验领跑全市,叫响全省,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不同凡响的一年……
“实”字当头,把责任扛在肩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汉滨区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工作思路,成立了区上主要领导挂帅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及时召开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大会,有效对接省、市相关规定和政策文件,组建强有力的机构,吹响战斗号角。
为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汉滨区还建立了六项推进机制:一是分片联动推进机制。将全区划分为9个片区,每个片区3-4个镇办,由一名区委常委牵头,区级领导包镇办、区直部门包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二是包镇联村帮户机制。区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镇办、一个贫困村、具体帮扶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分级设岗定责机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全区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四是一户一策帮扶机制。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五是项目统筹倾斜机制。出台了《汉滨区脱贫攻坚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打包,拼盘使用;六是督查问效奖惩机制。出台了《汉滨区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单独考核,对脱贫攻坚镇办和包帮部门实行“双线考核”,对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和村两委会班子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覆盖考核。对脱贫攻坚“不为、慢为、乱为”的镇办、部门和个人严肃问责。2017
年提醒谈话26人、容错纠错5人、“能下”18人,鼓励激励提拔使用干部104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115名。
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汉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包联村指导推进工作。区脱贫办成立了政策研判组,下沉镇办答疑解难和纠偏补漏,有效杜绝了“唯收入论”和“9种情形”一刀切问题。
全区紧扣宣传告知、动员摸底、民主评议、两级公示、核查备案等关键环节,实行进村入户谈规定,讲政策,让贫困户成为明白人;谈过去,讲现在,让群众更有发展信心;谈发展,讲未来,让群众自觉讲大局”这一“三谈三讲三让”
工作方法,换来了群众的理解、支持、认可和信任。最终,核定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1094户128761人,为推动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有效推进省市交叉检查反馈问题整改,该区还开展了“七查七解决”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行对标补缺,拉网整改,确保精准识别率、精准帮扶率、精准退出率、易地搬迁准确率、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
盘清了“家底”,还需要画好攻坚路线图。该区制定了《汉滨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有目标,致富有方向。同时,将2017年脱贫目标确定为14700名贫困人口脱贫越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脱贫攻坚“1+9”行动计划,即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行动计划和移民(脱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劳务创业、兜底保障、危房改造和改善民风9个工作实施方案,为精准推进工作明晰了政策、确定了重点、提出了标准、夯实了责任。
如何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见实效?汉滨区一改过去单一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做法,按照因村、因户、因人制宜的工作思路,实施搬迁、产业、教育等“八个一批”脱贫工程,重点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找路子,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扶贫,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致富计划,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
通过凝聚全社会合力,将脱贫攻坚难点变成脱贫攻坚亮点。一是建立了脱贫攻坚投融资平台。组建了汉滨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统筹承接全区专项扶贫资金、专项建设资金、扶贫开发专项贷款等,为实现政策性金融扶贫、财政扶贫、社会扶贫三方融合,搭建了区级政策性金融扶贫投融资平台。二是建立了脱贫工作落实平台。由区级领导直接担任镇办工作队长,包抓28个镇办脱贫攻坚工作。区直各部门成立了231个工作组、选派231名“第一书记”,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三是建立了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区脱贫办社会行业扶贫组依托区工商联、妇联、残联、团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贫困村脱贫需求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深化“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
建立了对在册贫困户新农合个人自筹部分财政全额补贴机制和贫困户住院多重保障机制。落实了区镇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零押金住院”、建立绿色通道、扶贫病房(床)等便民利民措施,积极与5个市级医院、4个区级医院和37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贫困户“一站式”救助服务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区镇医疗机构设立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窗口。投入500万元建立了贫困群众市级以上医院住院看病周转金制度,缓解了贫困患者的住院资金压力。
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将晏坝、牛蹄镇作为全区整体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镇,实施土地、资金以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折股量化,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通过股份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解决了涉农整合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精准到村到户问题,提高了经营主体、镇村和群众三方积极性。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全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3亿元。目前,全区共启动建设了瀛湖镇瀛天核桃、双龙镇汉水韵茶叶、建民办忠诚蔬菜、洪山镇健醇油茶、大河镇尚硒蔬菜等162个农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36户、注册专业合作社1223家、开办家庭农场102家,累计完成土地流转25.3万亩,完成投资18亿元;园区实现产值16.2亿元,利润2.7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1.9万户5.4万人,省、市级园区数量居全省之首。2017年全区用“拨改投”方式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带动了73个村3615户贫困户增收。同时,还积极与省供销集团合作,先后为阳晨牧业、京康茶叶等企业投入产业精准扶贫资金8000万元,2400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70家企业结对帮扶70个贫困村。2017年,非公企业直接投入贫困村资金2848万元,引进各类资金1900万元,帮助引进项目38个。
汉滨区还依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培育经营主体,完善支撑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全区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注册1000万元,建成供销e家区级运营服务中心1所,15个镇级服务站,40个村级服务站和一定规模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代购、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普惠金融等便民服务。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相对于能看得见的物质扶贫,对他们实行思想上的改变是汉滨区开展的“智慧扶贫”。
该区整合人社、扶贫、教育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建立精准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对贫困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扶贫搬迁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互联网+、电焊、厨艺、物业等实用技能免费培训。对在五里工业集中区企业就业一个月以上的,按照职业培训标准每人补贴1000元;企业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的,给予企业每人一次性安置补贴200元;在当地园区务工年收入20000元以上且属于当年脱贫的贫困户,给予2000元补助。随着五里工业集中区内食品、纺织、制造等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和遍布城乡的社区工厂、电商服务网店的开张,全年共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203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8094人,扶持自主创业585人,开发就业脱贫公益性岗位1307个。全区累计促成1.54万名求职者与各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落实培训上岗8950人,实现了招工和就业“双赢”。 同时,对于愿意自主创业的贫困青年落实创业促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增强致富信心,实现人生理想。
2017年,该区按照“一生一策”的办法,将231个贫困村的所有贫困生教育扶贫任务分解到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肩上,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生不因缺少关爱、路途远、吃不饱、穿不暖、缺少学习用品等原因失学。全年共兑现教育资助资金2314.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7508人;筹措专项资金595万元,对1190名贫困大学新生进行资助;为4632名应往届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3200万元。
针对少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该区还开展了以“勤孝诚俭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近5000名干部与4万多贫困户交友帮扶,开展新民风评选活动100余场次,评选脱贫标兵、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各类典型600余人,制定了村规民约,村风民风不断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等靠要”思想逐步转变,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正在加快凝聚。
随着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地,一项项为民富民工程的实施,拔掉穷根、变“输血”为“造血”的全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使汉滨贫困面貌发生巨变。2017年,在易地搬迁方面,全区开工建设安置房6594套,其中主体在建1514套,竣工5080套,入住3500户;通过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生态护林员补贴等政策措施,全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7万亩,带动贫困户1.13万户3.69万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财政全额资助参保机制,对贫困户患者住院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对21种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报销限额提高20%。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门诊减免一般诊疗费31.8万人次193万元,慢性病补偿17866人次486万元,新农合住院报销25888人次9325万元,医疗救助1.23万人2508余万元,大病保险补偿1175人次711万元。全面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500余万元、城乡低保资金1.55亿元、医疗救助资金3800余万元,资助所有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加合疗(医保)850余万元,临时救助1.23万人次758余万元,发放孤儿生活补助金261余万元,医疗救助1.23万人2508余万元,确保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