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思铁 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主任
主持人 刘志杰 四川日报评论员 王付永
编者按
脱贫攻坚是和平时期的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则是“硬仗中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会上还提出了“三个更加”“四个坚持”以及“八条要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在哪里,工作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本期专论进行聚焦。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更要靠精准
主持人:和一般贫困地区的脱贫相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更需要注意什么?
郑风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更要讲究“精准”二字,在这个阶段,精准锁定人群尤为重要。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标准,在国家层面上,深度贫困问题主要涉及“三区”“三州”及“三类人”。“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三类人”主要包括:一是因病致贫人群,特别是重病和慢性病群体是下一步攻坚的难中之难,必须千方百计给予帮扶;二是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需要提高脱贫的稳定性;三是贫困老人,这个群体由于年龄大、疾病多、没有劳动力,脱贫要有托底性的制度安排。针对这些地区和群体,国家需要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让他们实现稳定、持久脱贫。
王思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真正聚焦深度贫困,在帮扶政策、力量、机制上推出加强版、创新版、精准版。古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深度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所以,精准锁定致贫原因非常重要,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重点突破,综合治理,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要围绕减贫这个目标,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更加”的指示,采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举措。比如在区域发展这个基础方面,就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精准落实好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医疗保险和救助、社保政策兜底“七个一批”等。
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尤为重要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谈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结合深度贫困这个问题,如何来理解?
郑风田:贫困人口要脱贫,扶智和扶志都是必需的。在深度贫困这个问题上,志和智的因素更为重要。因为贫困人口长期在深度贫困的状态中,时间久了就不觉得贫困有什么不妥,更可怕的是,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人口会慢慢认为,大家都穷,穷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一旦人们在心理上对贫穷习以为常,脱贫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贫困问题往往呈现区域性特征和集中连片的现象,这一方面和自然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和大环境有很大关系。
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是目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农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少数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去了不想出来;本来进不去的,有人还想各种办法争取进入。还有些贫困户错误地认为脱不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扶贫一定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手段,还必须“两条腿走路”,特别要重视精神扶贫。
但是“志”和“智”并不是凭空就能扶起来的,而是有规律可循。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学校里,往往有优生班和差生班,对于差生班来讲,也存在一个差生“集中连片”的问题,如何让差生迎头赶上,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追求进步”有荣誉感,而如何让他们有荣誉感,就和让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户对致富有荣誉感一样,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命题;其次要让学生能看到迎头赶上的可能,若看不到这种可能,难免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照之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其实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我国多年来在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上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事实证明,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王思铁:“扶贫必扶智”,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社会文化封闭、教育落后的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又造成这些地区发展滞后,如此,形成了物质贫困和知识匮乏的恶性循环怪圈。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最长久、最根本的动力在教育,教育是拔除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决战深度贫困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加强智力扶贫,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偏远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让这些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省可以说在这方面走得蹄疾而步稳,通过全面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和“一村一幼”建设,随着时间推移,相信在知识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这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必将会大大提高。
务必处理好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和扶贫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需要注意什么?
郑风田: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要着力解决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等问题,真正为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搞教育的就知道,在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应注意以减少成绩差的学生为目标来展开教学,而不是只盯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样,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要防止项目、资金只跑到发展较好的地区,结果区域经济整体增长了,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所以这里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要基于区域的平衡发展,如果地区贫困现状不改、发展没有起色,贫困户的脱贫就既没有基础,也让他们看不到希望;二是要围绕减贫来发展区域经济,精准扶贫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让那些有志、有智的一部分人率先摆脱贫困,给大家树立一个标杆带来一份希望。
王思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务必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处理好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扎牢“发展”这个精准扶贫的基础。我的理解,减贫也包括两个方面:减除区域贫困与减除人口贫困。回想前些年,各地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时,全国搞出20多万亿元的总投入,这就是把发展当扶贫了。精准扶贫方略提出后,一些地方又产生一种模糊认识,片面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单一针对贫困群众的点对点扶贫,区域发展又不怎么给力了。精准扶贫其实包括区域的精准和人口的精准,目标都是减贫扶贫。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贫困农户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力度就更大。
扶贫工作中,我们的目光既要盯在点上,即一个个贫困人口、一个个贫困家庭上,也要盯在面上,也就是区域发展上。所以在制定政策方面,既要有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的针对性支持,也要有对一个区域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近年来,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总体谋划上作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重中之重是彝区藏区”的重大判断,同时在这些区域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补短板的工作,为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