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调查研究>扶贫典型
安徽:一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启示
发布人: 董铭胜 来源: 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4-05
视力保护色:

??? 地处皖浙交界的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曾是人均收入全县倒数第一的重点贫困村,通过近年来的扶贫攻坚,去年12月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组入户调查评估,成为整体脱贫、一个不落、整村出列的“摘帽村”。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进行探访——

  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位于我省最南端,与浙江衢州交界,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130余户573人。 2014年,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34户105人。因为位于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发展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

  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风景名胜,甚至也没有什么企业,一个重点贫困村如何在两年内就扭转困局,并摘掉了贫困帽子呢?

建好一个班子扶贫攻坚有了领头羊

  3月14日,记者走进江田村。山坡上树木葱郁,街道整洁宽阔,路边不时见到老人围坐在一起,或说笑,或在门前的沟渠里洗洗涮涮。在新整修的村委大院里,村“两委”成员正在商讨如何带动村民发展泉水养鱼和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等事宜。

  过去,因为该村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村里干部群众都觉得脱贫无望,村“两委”干部也没有工作积极性,班子几乎瘫痪。

  2014年10月,黄山市委宣传部选派干部丁新志担任江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干部进村入户摸实情、找出路,他走遍了全村每一个村组、每一户农家。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攻坚克难。近年来,我们探索出‘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员模范+贫困户’‘返乡能人+贫困户’等帮扶模式,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泉水鱼养殖、手工饰品加工等项目,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丁新志说。

  针对过去村“两委”班子软、党员队伍散、干部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等问题,丁新志驻村后,从扶强班子、筑牢基础入手,把抓党建、促脱贫、谋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村“两委”定期学习党的政策和理论、农业技术知识,每周走访几户贫困户家庭。通过走访、面对面座谈,听取群众心声,寻找扶贫良策。

  村委会主任张靖文告诉记者:“要改善干群关系,就必须为村民办实事,凝聚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我们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抓起。两年前,村委大院还是一片垃圾堆,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河沟、池塘、山涧里垃圾随处可见,街道边都是歪歪倒倒的茅厕。2016年8月投资20万元,拆除旱厕24座,整理杂草堆10余个,清理边沟修复水渠400米,修建花坛300平方米,购置‘懒人凳’12条。同年11月投入40万元,建设护岸400米,桥梁一座,2.5米宽道路400米。全村还进行电信、有线电视线路改造。现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村里村外都干净整洁了,干部群众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

  村书记张海峰对记者说:“农村工作不能只动嘴皮子,一定要实打实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获得群众信赖。要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就得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他们打成一片。 ”

  一个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是改变一个村庄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村民张海贵说:“过去干群关系并不融洽,我一看见村干部就躲得远远的。现在看见丁书记,就想和他多谈谈。村里变化很大,但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后村里该怎么发展,我家如何致富,就想书记给我们多掌掌眼。 ”

  党员干部在村民中有威信,关键是能给群众办实事,能给村民指出一些致富的点子。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腰包变鼓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凝聚成脱贫致富的新动能。

发展特色产业让扶贫资金“活水养鱼”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既要解决好当下村民的生活问题,也要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既要攻城拔寨,又要巩固提高,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发展增收致富的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

  丁新志说:“贫困的原因很多,一是村庄地处偏远。农副产品外销不畅,部分家庭出现返贫;二是空巢村现象严重。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都是靠天收。三是一些村民思想保守。村民多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单一,没有特色产品,农民增收困难。”江田村贫困人口中,因残疾致贫的有7户14人,因病致贫的有6户26人,因缺乏劳动力致贫的有18户53人,因缺乏技术致贫的有3户12人。

  特色产业是强村富民的源头活水。休宁县自宋代以来就有泉水养鱼的传统,山泉水养出的鱼乌黑发亮,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高。 2014年,村里争取40万元扶贫资金,发动全村贫困户和农户修建泉水鱼塘43口,投放草鱼1.5万斤,通过2015年一年的养殖,每斤鱼的售价高达25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使3户13人脱贫。 2015年4月,村里成立泉水鱼养殖协会,去年7月又成立了泉水鱼专业合作社,首批11户养殖户和1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统一鱼苗购买、养殖、销售、品牌塑造、营销推广等。 2016年,村民养殖的1万多斤泉水鱼销售一空。今年2月,村集体所有的16口鱼塘已顺利承包给了黄山市供销合作社工贸公司。老贫困户程鑫林对记者说:“发展泉水养鱼,我们整个村都动起来了,老少爷们都有满满的干劲。 ”

  江田村全村总面积15692亩,其中林地14102亩,毛竹3200亩,木材蓄积量达25万立方米,现有茶园2551亩,但茶叶卖不上价。张靖文还告诉记者:“我们村海拔高,茶叶上市晚,又没有品牌,各家采摘、炒制好茶叶后,就放进一个大塑料袋里,在黄山市的茶叶市场摆地摊出售。 ”2016年3月,江田村茶笋专业合作社成立,有两户贫困户加入。通过该合作社带动,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厂建成后可增加非农收入约20万元。同时,市供销社与合作社达成初步协议,在品牌包装、设计、销售等方面予以协助。该合作社还承租了村集体笋箬烘干厂,今年可使入社农户和贫困户每户增收4000元左右,其他农户也将通过茶叶、毛笋原材料销售大幅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该村将扶贫资金打捆使用,一方面救助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和返贫户,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或参与,带动困难户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精神脱贫”才能拔穷根

  “扶贫先扶志,得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在农户家中,丁新志总是耐心为群众宣讲各项惠民政策,为他们加油打气。 “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我们在下头使劲推,贫困户再在中间铆起劲往上爬,脱贫就快了! ”

  今年46岁的吴秋九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4年刚到江田村的丁新志就认识了吴秋九。当时吴秋九被查出患肝癌,大家正在为他家筹集爱心医疗款。丁新志说:“当时他被诊断为肝癌,急需大笔医疗费用,而在之前的几年时间里,他妻子、弟弟和父亲3位亲人接连因病去世,不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而且欠下大笔外债。 ”

  吴秋九回忆道:“那时我真是绝望了,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感觉这个家快倒了。丁书记和村干部发动社会各界给我捐款。现在每年社会给我的爱心捐助超过两万元,加上低保补助、扶贫补助等,维持家庭开支没有问题,这些好心人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 ”现在的吴秋九和母亲带着两个女儿生活,除了种田外,每年还上山采摘一些山珍,一方面卖了增加一点收入,一方面也会赠送给捐助他的好心人。

  张四杰是个残疾人,以前在外打工,腿部受伤。去年7月,他萌生回乡创业的念头。村“两委”帮他租了一户老党员的旧房做厂房,并通过协调小额贴息贷款、争取残疾人创业补助等方式,帮助筹措资金购置生产原料和工具,不到半个月,张四杰饰品加工厂就开张了。 “我过去吃了不少苦,也知道村民们也很困难,现在办这家厂,对乡亲们能帮就帮一把,大家一起致富。 ”张四杰积极动员村里的贫困户、老人、妇女来厂里上班,手把手教村民制作工艺品。最后有20多个村民在厂里帮工,工资按件计算,有的一天能挣80元。

  物质脱贫的同时还要精神上脱贫,精准扶贫还须与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相结合,要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2015年5月,该村投入资金40万元,新建农民体育文化广场1个,添置体育器材两套,扩建为民服务两站两中心160平方米,修葺旧办公楼180平方米,使得全村文化娱乐场所和群众办事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2016年11月开始,村里每月投入近2000元,建立垃圾兑换超市,村民拿着捡来的塑料瓶、旧电池等可回收的垃圾,来兑换盐、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调动了村中留守老人、儿童和贫困人员积极性,既改善了村庄环境,又解决了老年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用品采购问题。

  2016年12月24日,省第三方评估组来到江田村,逐家入户调查评估。最近,省里评估结果出来了,江田村这个3年前人均收入全县倒数第一的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一个不落、整村出列的脱贫目标。

相关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