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地方动态
四川:三个镜头 感受脱贫进行时
发布人: 石长毅 来源: 四川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12-26
视力保护色:

12月19日中午,巴中市恩阳区三汇镇四合院村,村民冯德胜打开厨房里的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到煮饭的锅里。“再也不用到远处挑水了。”

水务部门为了解决他和邻居两户人家用水问题,从两公里外专门接通了自来水,还在屋后的山上打了一处小堰塘用于平时生产。

心怀感激的还有四合院村的50户贫困户。恩阳区水务局在该村实施水利扶贫工程,除了解决全村吃水难题外,还打了4口井和一口堰塘,建设了3个水利项目用于贫困群众生产。

在恩阳区,很多山区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该区结合各村特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在全区贫困村完成水利扶贫项目77个。以水兴农,以水兴村,水润之利浸润在贫困山区,惠及一方百姓。

葡萄园不再喊“渴”

“自来水直通水缸,水渠直通稻田,水堰蓄满清水。”在贫困户冯君明眼里,因为水,村里更有生机了。

恩阳区山多水少,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缺水成了制约一些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高起点谋划,大力实施产水配套建设,结合区情和各乡镇实际,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有序开展各项产水工程配套建设,不断完善项目区灌排配套渠系。”恩阳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位于山顶的青木镇花包村葡萄种植基地,每一个大棚里全自动的灌溉系统让人眼前一亮,不远处,堰渠哗哗的流水声也变得动听。

“由于葡萄园建在向阳的山坡上,灌溉是个很大的难题,曾因缺水荒废过。”葡萄园负责人郭明告诉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水务部门为园区引进了全新的灌溉系统,还修了一条长一公里的水渠,彻底解决了葡萄园的灌溉问题。

据恩阳区水务局统计,4年来该区共投资2.5亿元实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等产水配套工程19240处,有效灌面18.43万亩,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塘池堰渠”配套、“蓄引节灌”结合的生产用水保障体系。而一个个项目集中连片的实施,带动了特色优势、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贫困山村因水而“活”

辜文礼是观音井镇万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守着万寿湖穷了半辈子的他,没想到这两年能靠水脱贫。

“以前只看到是一湖水,除了打些鱼,也想不出能指望啥。”辜文礼说,这两年,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他依托万寿湖发展观光休闲及稻田养鱼等项目,不仅成功脱了贫,还买了小轿车。村上的其他83户贫困户,也依托这一汪清水,在去年全部脱贫。

不久前,又一个喜讯传到村里,水利扶贫项目观音井镇万寿湖康养中心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万寿湖的农家乐、垂钓中心深受游客喜欢,待明年莲藕种植、稻田养鱼等项目进一步实施,万寿村老百姓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观音井镇副镇长王坤表示。

依托水利扶贫走上致富路的不止万寿村。三汇镇雪山村依托友谊水库规划建设生态休闲走廊,柳林镇罐子沟村依托罐子沟水库发展乡村旅游……随着水利基础的不断夯实,恩阳区越来越多的贫瘠山坡变成致富热土,贫困群众在水上“掘金挖银”,找到了脱贫的出路和希望。

“我们围绕特色产业治水兴村,一个个曾经产业难觅的贫困村,因水活而村活。”恩阳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不仅解决了3.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建成稻虾、稻鱼养殖基地12万亩,带动发展起40多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公司)。

镜头二

来了“亲人”小山村大变样

12月16日,虽然室外寒意袭人,但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黄柏村贫困户李付方的心里却热乎乎的。前不久,他从危旧房搬进了新居,圆了多年心愿,“多亏了亲人们的帮助。”

黄柏村位置偏远,全村有13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419人。李付方口中的“亲人”,是2014年就帮扶该村的恩阳区残联的帮扶干部。

去年来,恩阳区残联紧抓危旧房改造等政策落地落实,对黄柏村83户贫困群众的土坯房进行了改建。李付方文化程度低,帮扶干部就跑前跑后为他申请补助,协调施工,就像自家人一样上心。

在残疾人孙玉华眼里,残联上心的事还有很多。实施村部无障碍改造,建立残疾人康复站,残疾人足不出村就能办理涉残事务和开展康复训练。村里的24名残疾人还免费领到了多功能护理床、轮椅、盲杖、拐杖、助听器、飞镖等辅具。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扶贫更扶智。”在恩阳区残联教育就业科科长杨大容看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自力更生很重要。

“我不懒,但守着几亩地和半亩塘挣不到钱。戴着‘穷帽’,脸上无光。”村民李胤快人快语,他早就想干点营生,但村里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太差,加上没技术、没项目、没启动资金,创业的想法无法付诸实践。

恩阳区残联从贫困户思想根源入手,既扶智又扶志,强化扶贫政策宣传,加强感恩教育。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加强中央和省、市、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盘点贫困户应享已享的政策,同大家算收入看支出。组织开展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电焊等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600人次,让贫困户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李胤做了一生中最大胆的决定:从银行贷款3万元养鱼、养猪。很快,他的鱼塘扩建到7亩多,新修建能养200头猪的圈舍。如今,李胤不仅自己摘掉了“穷帽”,还吸纳20名贫困老乡到鱼塘猪场务工。

虽已寒冬,但这个村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大垭柑长势正旺,青青的芦笋苗在寒风中摇曳,苗木成片成林。

“从这边山上到那边山上全是产业。”村民邓福英高兴地说,现在的黄柏村,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据悉,目前,该村已经种植各类经济林木近千亩,发展生猪养殖场2个、养殖生猪1000头。

镜头三

人大帮扶 鱼儿卖出去了

“要不是县人大的帮扶,我今年的鱼不会这么走俏!”12月20日,随着满载整车鱼的大卡车往巴中开去,通江县东山乡构花坪村养殖专业户赵建明高兴地说。

赵建明是通江县人大代表,养殖场长期面临“鱼不好卖,卖了不好送”的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江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出谋划策、联系客商,最终解决了问题。近年来,通江县人大向产业扶贫聚焦,探索建立了“双联双助双增”机制,即常委会领导联系有市、县人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助推企业增强发展活力;市、县人大代表中的民营企业家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助推贫困户增强脱贫能力。

过去一段时间,通江茶叶企业的市场份额一直上不去。而今年1至10月,通江县内6家茶叶企业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我们重点攻坚了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营销等,深入研究大巴山茶区与北方茶马古道的关系,为通江富硒茶实施北上西进营销战略找到了历史依据和现实优势。”通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森儒介绍,他们还率领县农业部门和茶叶生产企业负责人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五届西部国际茶产品博览会,助推通江富硒茶进军西北市场,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专家到通江支招秋茶种植加工技术,助推茶叶产业持续增产增效。

不仅如此,通江县人大还对全县10户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截至目前,受帮扶民营企业已经有6户成为通江食用菌、茶叶、生态康养和水产等领域的“领头雁”。

相关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